亚洲av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午夜久久久久久禁播电影,天堂8资源在线中文www,香港三级日本三级a视频,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網(wǎng)首頁-資訊中心-商業(yè)-內幕-商評-財經(jīng)-股市-精英-科技-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汽車-企業(yè)-專題-娛樂-社會-圖片-問吧

主頁>娛樂生活>媒體評論>

粵語歌壇已無藥可救?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時間:2010-08-04 02:50:01
精品購物指南:粵語歌壇已無藥可救?

香港樂壇“教父”戴思聰于7月17日凌晨病逝

精品購物指南:粵語歌壇已無藥可救?

碩果僅存的陳奕迅還在為“港樂”獨撐大旗

  撰文/謝韜、三石一聲 編輯/謝韜

  2002年羅文離去的時候,樂壇哀嘆著“巨星時代結束了”;2003年張國榮、梅艷芳接連與我們告別,樂壇又拋出了“巨星時代已結束”的言論;如今,連培育出王菲、劉德華黎明、郭富城等天王、天后的“巨星之父”——戴思聰先生也走了……近些年來,香港樂壇依然在生生不息地運轉著,無論如何,都還有一個“Made In HongKong”的陳奕迅在獨撐門面,但令人惋惜的是,現(xiàn)今港樂圈在整個華語樂壇里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一個陳奕迅而已。

  2010年7月18日是陰郁的一天,在我們失去了曾經(jīng)奠定香港樂壇半壁江山的“教父”戴思聰之后,怎能不發(fā)出幾聲唏噓感嘆?誠然,那個令我們魂牽夢繞的“巨星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日漸江河日下、勢單力薄的港樂,是否已變得無藥可救?

  上世紀90年代,一首粵語歌風靡整個華人圈的盛況已經(jīng)很久遠了,大部分的90后甚至未必知曉當年粵語歌壇的“威水史”。其實,自王菲1997年轉投EMI唱片公司,聲明“只發(fā)國語專輯”起始,粵語歌似乎就邁出了走下神壇的第一步。

  從輝煌到衰落,深究起來,我們找到了三點無可回避的弊因。

  弊因1:創(chuàng)作人才短缺 音樂同質化嚴重

  粵語歌發(fā)展多年來的最大缺陷便是路數(shù)太過單一,所有人幾乎都遵循著定式。你可以輕易說出的港樂創(chuàng)作者有林夕、黃偉文、周耀輝和陳少琪,但他們卻全是寫詞人,能夠寫曲、做監(jiān)制的,除了雷頌德,你還能想起誰嗎?何況雷頌德把電音玩得最發(fā)光發(fā)熱的那幾年,也不過就在1998年至2003年這5年間,此后他再做出的東西也都擺脫不了清一色的港樂套路:起伏不大的旋律,從低向高的音階,鋼琴永遠搭配架子鼓,偶爾有點不痛不癢的弦樂或貝斯插入。結果,大部分的香港音樂都中了這招“換湯不換藥”的毒,當歌迷發(fā)現(xiàn)聽一首歌和聽十首歌的差別并不大時,聽眾的流失就在所難免了。

  誠然,港樂的基本元素有著很高的辨識度,能讓人在第一時間判斷出一首歌“香港制造”的身份,但將這種地域色彩分明的風格,強加在那些不善創(chuàng)作的新人歌手身上,無疑限制了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屬于“慢性自殺”行為。

  眾多非原創(chuàng)歌手的同質化太過嚴重,是香港樂壇止步不前的另一原因。翻開某位的唱片歌詞本,創(chuàng)作名單上赫然印有林夕、黃偉文、林若寧、雷頌德、C.Y.Kong、梁翹柏等諸人,翻開另一位的歌詞本,印的還是這群人,干脆買一張合輯吧,居然在幕后折騰的還是他們……創(chuàng)作人接的單子過多,難免生產出一些流水線產品,而非心水之作。歌迷的耳朵是很尖銳的,是在用心創(chuàng)作還是在僅僅照貓畫虎,糊弄糊弄人,一聽便知分曉。久而久之,對這些經(jīng)典的本土創(chuàng)作陣容產生了審美疲勞,我們對港樂也就不得不敬而遠之了。

  話說回來,盡管香港也有像“人山人海”(由黃耀明牽頭)這樣的氣場鮮明、風格新潮的創(chuàng)作團隊,但他們終歸不屬于主流歌壇。當然,大眾歌手想要轉型,可找他們來制作唱片,但也要請你提前做好水土不服、冷遭白眼的心理準備。

  弊因2:信息同步化 文化中轉站功能喪失

  粵語歌漸漸從市場主流淪為非主流,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的傳遞性功能的消失。曾幾何時,在信息網(wǎng)絡還不甚發(fā)達的20世紀80~90年代,內地歌迷罕有機會直接接觸到歐美地區(qū)和日本的流行音樂,更多是依靠聽港臺歌手們的翻唱歌曲來間接了解信息。想象不到當年的翻唱風氣有多熱?那請看看奠定張學友“歌神”地位的國語專輯《吻別》,總共收錄10首歌,翻唱就多達7首,可這并不妨礙該唱片創(chuàng)造出熱賣神話;即使在90年代末期,天后鄭秀文僅憑翻唱幾首大熱的韓國舞曲,照樣攀登上了她個人事業(yè)的全新高峰。當年,以崔健、魔巖三杰為首的內地音樂人一直在提倡“原創(chuàng)歌壇”的口號,正好是與香港的“翻唱風”相反的另一音樂傳播模式。

  近10年來,流行音樂的傳播途徑發(fā)生了巨變,最新潮的歐美、日韓音樂不再經(jīng)過香港中轉,而是直接輸入內地。隨之而來的是港樂的翻唱比例逐步縮小,很多歌手在翻完一些國外當紅曲目甚至非主打歌之后,收到的歌迷評價幾乎都是貶大于褒。唱片公司索性令新人放棄翻唱,四處邀人寫歌,找人幫忙搞創(chuàng)作,于是這又回到了前面提及的創(chuàng)作人才匱乏的弊端。既然已失去了國外流行樂在旋律悅耳度方面的優(yōu)勢,自然也就丟失了大批只喜歡悅耳旋律不注重粵語歌詞意境的華語聽眾。

  弊因3:造星工業(yè)機制沒落 自身優(yōu)勢不復

  港樂的持續(xù)低迷,其實在2005年的關頭,還有一個止跌回穩(wěn)的跡象。那一年,隨著張敬軒、王菀之、方大同等一批唱作新人的出道,香港歌壇總算讓人看到了一點希望,特別是人們在聽膩陳奕迅后,終于擁有了方大同。但好景不長,這些出色的新生代很快被市場遺忘,其實他們更加符合獨立音樂的生存法則,卻并不足以引領大眾。

  像方大同這般人物,通常也是主流娛樂雜志的封面“雞肋”,品質固然上去了,造型也很有保證,但幾乎只在文藝青年受眾中才有市場,放到更多二、三線城市去,幾乎無人知曉,多多少少也算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這和在90年代,隨便拿出張學友、劉德華甚至蘇永康陳曉東中的一位,都能橫掃一大片的情況簡直大相徑庭。

  畢竟,在更早之前的香港樂壇,主要的運作模式是利用發(fā)達的工業(yè)機制包裝出高高在上的巨星偶像,從許冠杰到張國榮、譚詠麟、梅艷芳,再到四大天王,無一不是這般走紅的。新千年以后,粵語歌不再深入人心,許多“草根”出身的唱作歌手漸漸撐起并擴大了獨立音樂的陣營,使得純粹靠販賣唱功或偶像外形的歌手從市場中沒落,F(xiàn)在再把目光投向香港,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能做到銷量與口碑兼具的歌手,除了上一代的陳奕迅、古巨基容祖兒外,就數(shù)林一峰、謝安琪、王菀之、方大同之類巧借創(chuàng)作、寫歌走俏的“草根階層”了。

  愛現(xiàn)場

  2010北京無限星空音樂節(jié)

  時間:8月16日 ~ 22日

  地點:北京地壇公園

  8月16日到22日,首屆無限星空音樂節(jié)將登陸地壇公園,以“七彩生活”為大主題,分別用“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七原色定義每日演出,并分別設立了主舞臺和電音舞臺,讓觀眾感受流行、電子、搖滾、民謠等不同的音樂風情;顒訁R聚海內外60多支樂隊,包括唐朝、謝天笑、扭曲的機器、腦濁、夜叉等一批耳熟能詳?shù)闹袊鴵u滾藝人,并有Hit-5、后弦、周逸涵、嚴羚等流行新秀加盟,是一場突顯京城傳統(tǒng)文化的聲樂饕餮大餐。

  新碟測評

  萬芳《我們不要傷心了》

  編輯推薦度:★★★☆

  測評人:三石一聲

  “萬芳的新專輯,在她歷年來的唱片中,在編曲方面最為去繁就簡。雖然氣質上和8年前那張《相愛的運氣》很相似,都是一點點溫暖,一點點冷感,一點點的神經(jīng)質,再配上一點點的自我否定,但在神韻上已有極大差別。這回萬芳自己當起了制作人,所以最后的音樂成品應當最接近她本來的樣子。當然,單薄的編曲未必就會削弱感染力,更何況這樣的制作叫簡約,而非簡單。”

作者:  責任編輯:趙丹紅
要了解更多,可繼續(xù)查閱相關資訊:
最新評論共有 0 位網(wǎng)友發(fā)表了評論
發(fā)表評論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250字,需審核,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政策法規(guī)。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注冊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wǎng)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京ICP備050044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