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視傳媒與BBC合作攝制《美麗中國》,制片人也是中視傳媒的董事長高小平認為這部紀錄片非常有意義,雖然投入很大,光現(xiàn)金就有幾千萬,還專門購置了航拍等昂貴設備,但是高小平覺得“我們需要這樣一部全面反映中國風土人情的片子,和BBC合作,我們也可以學到很多。而且現(xiàn)在通過這次拍攝,我們也鍛煉出了一支自己的國際化的隊伍”。
人文生態(tài)紀錄片的興起與近年來高清影像的普及有相當關系,因為電視的解像度從320線躍升到標清格式的720線或是全高清格式的1080線之后,觀眾看到的影像差別是巨大的。《美麗中國》中所呈現(xiàn)的中國讓很多國內觀眾得到意外驚喜,字幕組也別出心裁地針對今年中國經(jīng)歷的大事件“感性”了一番——在片尾打出字幕“獻給我們多災多難但依然美麗的祖國”。
中國紀錄片一直在路上
事實上,中國的紀錄片拍攝已經(jīng)取得長足進步,而央視的紀錄片也一直都頗受好評。從早年的風靡一時的《話說長江》、《望長城》、《話說運河》到近年的《復活的軍團》、《故宮》、《幼童》、《大國崛起》等等,都享譽海內外。而廣州的國際紀錄片大會已經(jīng)舉辦了五屆,現(xiàn)在已是很有影響的國際紀錄片節(jié)。
中國的紀錄片多擅長人文歷史題材
2002年《復活的軍團》
2005年《故宮》
2006年《圓明園》
1999年國慶閱兵式
內地最早的高清節(jié)目
作為內地首先引進高清電視制作技術的機構,中央電視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這一未來電視制式上。1999年國慶閱兵式是央視最早制作的高清節(jié)目,也成為中國第一部高清紀錄片。當時適逢大屏幕平板電視發(fā)展的初期,因此幾乎每個電視賣場都不斷地在電視上播放該節(jié)目,以招徠顧客。雖然節(jié)目簡單,但比DVD影碟都要清晰的高清圖像依然讓不少顧客駐足欣賞。
央視之后還用高清格式錄制了《1999年澳門回歸》、2000年以后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2004年度中法文化年-雅爾紫禁城音樂會》等節(jié)目。
2002年《復活的軍團》
里程碑式作品
金鐵木導演的高清紀錄片《復活的軍團》2002年在央視播出,收視率接近2%,后又應觀眾要求在一年之內又反復播放。該片借鑒了歐美紀錄片“大量數(shù)據(jù)+嚴謹推理”拍攝手法,以沉睡在秦始皇陵中的秦俑軍陣為出發(fā)點,從政治、軍事等方面仔細剖析,一步一步復原出強大秦軍的原貌,讓觀眾對國人祖先有更加深入和形象的認識。據(jù)粗略統(tǒng)計,僅通過中央電視臺收看《復活的軍團》的觀眾已經(jīng)接近1億人次。該片通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銷售到了1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中國紀錄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2005年《故宮》
受到熱烈追捧
2005年,故宮博物院在建院80周年之時和中央電視臺聯(lián)合推出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這部紀錄片充分顯示了當今中國高清電視的制作水平,被稱為“中國電視技術發(fā)展的標志之作”。在高清格式的視覺誘惑和大屏幕電視的初步普及下,《故宮》受到熱烈追捧。隨后,央視又推出了《再說長江》、《玄奘》、《香港十年》、《世界遺產在中國》等多部高清紀錄片。
2006年《圓明園》
中國第一部高清數(shù)字紀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