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熱錢大舉回流
央行本月28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達190203億元人民幣,較上月末新增2543億元,是年內次高,僅低于9月份的4068億元。外匯占款是指結售匯制度下,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外匯占款增多主要受兩個因素擾動:一是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二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前者增加外匯儲備,后者則被認為會引來熱錢。實際上,從去年年底以來,新增外匯占款就一直低位增長,今年總體呈現穩(wěn)中有升態(tài)勢。
如果僅從外匯占款的走勢還不能完全看清疑似熱錢流向的話,那么從另一種分析方法或能更明白些———貿易順差及外商直接投資通常是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原因,業(yè)內一般將扣除這兩項數據后的外匯儲備差額歸為“不明外匯資金流動”即熱錢。此前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貿易順差約191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 (FDI)約為70億美元,二者合計261億美元,與當月2543億元(約372億美元)的外匯占款相差111億美元,業(yè)界認為,不明來源的熱錢很可能就藏身其中。
這種情況還并非只發(fā)生在11月。渣打銀行的一份分析報告就揭示,今年7、8、9三個月,無法以匯率估值效應、對外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解釋的“不明原因外匯流入”分別達154億美元、56億美元和197億美元,總計407億美元。
此外,在貿易順差縮小情況下,外匯儲備還在加速增長,這也加劇了人們對熱錢入境的猜測。截至2009年9月末,外匯儲備總額達2.27萬億美元,前三季度國家外匯儲備增加3266億美元,僅第三季度就增加1410億美元,其中9月單月創(chuàng)新高,增加618億美元,而一季度外匯儲備只增加77億美元。相對應的,前三季度,我國貿易順差1355億美元,同比減少455億美元。
人民幣應保持穩(wěn)定
“熱錢貌似已卷土重來!”渣打銀行研究團隊直截了當地指出,花旗亦持相同觀點。中金公司研究機構看的更多:三季度外匯儲備大增,其中不可解釋部分居多,剔除投資收益和匯兌損益,同時考慮對外投資引起的資金流出,不可解釋資本流入或超500億美元。
資本市場、樓市投機價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升溫,被認為是熱錢來襲的主要原因,而熱錢進入則會推高資產價格,造成資本市場與房地產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的不正常繁榮和泡沫。“盡管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的資金尚不足以構成太大威脅,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們主要集中在股市、樓市和外匯市場,這就需監(jiān)管部門密切關注。”渣打銀行亞洲區(qū)總經濟師關家明稱。
非常規(guī)渠道的資本流入還將影響貨幣在全社會的投放。實際上,央行為了對沖外匯占款增加帶來的流動性,近幾個月資金回籠力度一直較大。比如僅上周一周,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籠的資金就達100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教授認為,一部分非常規(guī)資金的流入對明年市場流動性的影響還有待觀察。“2009年金融機構創(chuàng)下天量信貸,貨幣投放力度很大,出于政策延續(xù)性的考慮,明年的流動性也不宜一下子大幅縮減,會保持在一定規(guī)模,至于具體數字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動,目前不好預測。”他認為,海外資金并不是影響流動性的主要因素,明年如果調控得好,海外資金完全可控,但若調控不當,這筆資金也將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對于當前不斷升溫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他認為人民幣匯率應保持穩(wěn)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危機,“任何的大幅波動都會造成企業(yè)對匯率走勢難以研判,從而影響出口和投資,并帶來市場的大幅震蕩”。
加強監(jiān)控熱錢動向
盡管對熱錢是否開始大舉流入、流入規(guī)模會有多大仍存爭議,但監(jiān)管部門已開始密切關注這一變化。近幾個月,國家外管局就頻頻出手,嚴控資金的跨境非正常流動。
國家外管局上周日表示,將進一步強化跨境資本流動監(jiān)測,甄別合理投資和投機套利行為,堅決制止和查處違規(guī)資金跨境流動。針對當前外匯收支情況,將重點加大對外匯資金違規(guī)流入的檢查力度,加強對外匯收支、兌換環(huán)節(jié)的真實性監(jiān)管。對地下錢莊猖獗、非法網絡炒匯嚴重的地區(qū),將組織開展專項打擊行動。更早的11 月25日,國家外管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個人結售匯業(yè)務管理的通知》,明令禁止個人以分拆等方式規(guī)避個人結匯和境內個人購匯年度總額管理,要求規(guī)范個人手持外匯現鈔結匯。其中,六種將大額外匯拆分結售的行為被叫停。
這些舉措,都被業(yè)界視為監(jiān)管部門對熱錢的防范力度開始加強。
“熱錢說”
眾議:要小心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由于發(fā)達國家形勢不明朗,國際上的游資向新興市場流動,最近中國內地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波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熱錢已涌入,現階段應防止資產過熱和熱錢對經濟的沖擊。
不要怕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國際收支項下的外匯變化,并不意味著都是熱錢,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凈誤差與遺漏項”的分析方法來看熱錢,也只能是一種參考和粗略估算,加上今年我國四萬億的投資拉動勢必吸引一些國際資本進入,還有境內外的證券投資如QFII等,都會引起外匯資金的變化,這些因素都應考慮其中。
實際上,在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資本都要尋找安全之處,而率先復蘇的亞太市場尤其是中國,無疑成為較好的資金去處。從去年年末開始,國際資本就已呈現流入中國的趨勢,其間又有多少的變化。目前變動還是比較正常的。
渣打銀行亞洲區(qū)總經濟師關家明:部分放開資本管制,國際資金就一定會來,F在跨境資本雖然涌向了中國,但在整個凈流入中的占比并不大,已被總量稀釋,即使有影響,也不必擴大看待這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