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的消息,最近,記者發(fā)現(xiàn)長春某私人會所公開地進行所謂的“富豪相親會”,幫富豪們介紹美女。記者通過暗訪,最終發(fā)現(xiàn),所謂的“富豪相親會”,不過是私下的“人肉莊”。交易的一方是那些富豪,另一方,是所謂的美女,且以大學生居多。交易的內容,就是用金錢換取年輕的身體,也就是包養(yǎng)“二奶”。
所謂的“富豪相親會”,變成了“人肉莊”的交易,且生意火暴。如此荒謬的結果,表面上看,都是“貪”字惹的禍。男的貪色,女的貪財,自然一拍即合。但其背后,卻是道德與信仰的缺失。對那些富豪而言,生活的追求不過是享受,當然沒有任何精神領域內的東西,而是赤裸裸的物質與肉體的貪戀。對那些美女來說,人生的理想敵不過別人口袋里的財富,奮斗的目標也只是為了物質生活。為了錢,她們可以輕率地脫掉褲子,仰面躺下。所有的道德、信仰,“神馬”都是浮云。
再進一步,為何我們會沒了道德與信仰?其實,中國社會上下五千年,最重視的便是道德與信仰的追求。而人之初,其性也本善。但發(fā)展到今天,變成如今的局面,真正該反思的,應該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這其中包括家庭、學校、社會三重的作用。
盡管沒有誰會明目張膽或赤裸裸地教育他人該走這樣的路,但更多的時候,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真的會在潛移默化中給他人、特別是孩子,種下不好的種子,會影響并逐漸扭曲他們的道德與信仰觀。
著名作家梁曉聲在中央電視臺講過一段經(jīng)歷:他在美國時,有一次要橫穿馬路,紅燈亮了,但左右兩邊并沒有汽車,他身邊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靜靜地等候綠燈。他問了老太太一句:“現(xiàn)在沒有汽車,為什么不走過去?”老人回答說:“也許,我們身后那棟房子里,會有一個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見我們走過去,以后照我們的樣子橫穿馬路,也許就會出事。”
再比如,對于孩子的成長,父母所教育的是好好學習,將來可以過上好的生活。老師所教育的是好好學習,將來可以考上好的學校。社會所教育的好好工作,爭取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伤械慕逃,都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情況,忘記了他們首先該做一個塌實的人。世上有天才,但不是每個孩子是天才。一味地拔高,除了揠苗助長的悲劇,更容易扭曲孩子對于這個世界的真實感知。“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差異,一定會扭曲人的思維。得之無幸,失之更不幸。
孟母三遷的故事,不該只是故事。我們無法都去做孟母,但我們可以努力不去做那些討厭的鄰居!
道德與信仰的缺失,或許該反思的還有我們的法治。信仰是個人最高的追求,道德其次,法律算是底線?晌覀兊姆ㄖ文,一次次地偏離方向,法律敵不過權力、敵不過財富,又如何不讓普通人迷失?
公益廣告里有這樣一句話,“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同樣的,當現(xiàn)實的社會中,什么都可以買賣時,還有什么不能被“殺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