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藥發(fā)布丹參基因組圖譜中藥基因是“忽悠”?
吳麗娟
被專家們稱為“電腦般普遍的日常用品”的基因研究,如今已成為生物學的研究基本工具,但在外行看來,基因仍頭頂著一道美麗而神秘的光環(huán)。
這道光環(huán)也給廣州醫(yī)藥集團(下稱“廣藥集團”)丹參基因組框架圖增添了某種神秘的意味。6月20日,在釣魚臺國賓館,廣藥集團和其合作者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不僅發(fā)布了丹參基因組架圖后,還簽訂 “中藥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發(fā)平臺”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
不過,國內醫(yī)學行業(yè)人士表示,僅僅用基因進行測序并“沒什么實際應用意義”,廣藥集團此舉 “商業(yè)意義大于學術意義”,而且這項研究花費不了3000萬元。
中藥基因組架構圖
這個被廣藥集團稱為 “世界首個藥用植物的基因組框架圖”自發(fā)布后,迅速被國內數十家媒體報道及轉載,而“丹參基因組框架圖”也進入了百度百科詞條。
所謂基因組圖譜,是展示一種生物全基因組結構的圖譜。廣藥集團對其成果如此描述:“項目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對丹參全基因組進行測序,并完成丹參基因組框架圖的組裝。目前測序深度已達丹參基因組大小的20倍,測序結果已覆蓋92%的丹參全基因組和96%的基因編碼區(qū)。”
早在5年前,作為廣藥集團中藥基因組計劃(DGP)一部分的白云山(10.52,-0.71,-6.32%)丹參基因組項目即已啟動,總投資金額超過3000萬元,由旗下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下稱“白云山和記黃埔”)和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合作。
而廣藥集團之所以選擇丹參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丹參是廣藥集團數百種藥材中用途最多、用量最大的品種,并且公司十分熟悉丹參藥性。目前,廣藥集團的丹參主要供復方丹參片的生產,是公司主打藥材,作為老年人的常用藥物,市場需求多。
李楚源說基因圖譜研究有很多用途,可以確保藥材的道地性;確保產量增長,避免斷糧問題;提高藥效;以及防治病蟲害。他解釋稱,丹參有幾種種苗,盡管從表面的葉子來看長得正宗,但是圖譜有所不同,根據基因圖譜可以辨別出正宗品種,然后選用具有正宗圖譜的丹參種苗種植,并進行擴大生產。
李楚源表示,接下來公司一邊研究,一邊在藥材的種植環(huán)節(jié)開始按照相關的基因進行測量。在丹參基因組框架圖完成后,廣藥集團還會將基因組研究擴展至旗下12家重點中藥企業(yè)。
涉嫌炒作?
實際上,基因研究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般神秘,目前我國基因研究已經和世界同步。盡管國內學者稱基因研究像電腦那樣普及,但是對于公眾而言,基因概念仍顯得高深莫測。
廣藥集團稱丹參基因架構圖的完成將使其率先進入中藥基因時代,并且為藥用植物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系統(tǒng)工具。不過,對于其高調發(fā)布基因組架構圖,國內生物醫(yī)藥行業(yè)人士對成果的實用性提出懷疑,甚至稱基因測序來辨別品種“沒什么實際應用意義”、“商業(yè)性更強”,而且質疑這項研究花費不了3000萬元。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官魯先平表示,理論上講,用基因研究中藥是重要的,但基因測序是用于不同品種的一些鑒別,平時鑒別不必通過這種方式,實際意義不大。
他解釋說,所謂道地藥材是原產地藥材,雖然通過基因學的方法研究具有不同的意義,比如可以實現區(qū)分藥材時間地點的差異性,但是僅僅做序列的測定,可能連這兩個目的都達不到。
一位生物學教授也認為,基因測序盡管有助于藥品鑒別,但是目前市場上已經有現成的常規(guī)鑒別方法,廣藥集團的研究顯得意義不大。
對于廣藥集團是否有能力進行基因研究,他提出了質疑。雖然廣藥集團是國內大型中藥企業(yè),但是研究遺傳學、基因工程學方面的專業(yè)人才極少,因此公司盡管是采用和研究所合作的方式,但是研究所畢竟和藥學醫(yī)學沒有關系。同時,學術界并不存在中藥基因的術語,也不為國際學術主流認可。
萬聯(lián)證券醫(yī)藥研究院李權兵表示,廣藥集團的丹參基因組圖譜是作為學術成果發(fā)表的,從成果來看,對長遠發(fā)展是有利的,但短期內對公司基本面不會有太大影響。他認為,這個研究更多的是在學術上提高地位,因為有學術上的支撐,更有利于藥品在醫(yī)院的營銷。
2009年,白云山的凈利潤為1.08億元,其中白云山和記黃埔貢獻了將近1億元的凈利潤。2009年,其復方丹參片的銷售收入達2.96億元,同比增長1.47%。到了今年上半年,復方丹參片銷售額已超過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