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川解讀南京:生死之城生死之問
南京大屠殺,是72年前的事。
侵華日軍在1937年12月13日之后長達數(shù)月的屠殺,超過30萬中國人成為冤魂。
在當代中國人的記憶里,沒有什么比它更沉重。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那么,我們該記住怎樣的歷史?是侵略者的兇殘,遇難同胞的悲慘,還是為復仇而銘記的國恥?
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曼德拉語)——那么,我們又如何選擇寬?法國哲學家Janke lévitch說“寬恕在死亡集中營里已經(jīng)死亡”,寬恕是否在南京這座生死之城中已經(jīng)死亡?
72年來,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國產(chǎn)電影不下十余部。今年四月,除了《拉貝日記》,我們還將看到陸川編劇和執(zhí)導的《南京!南京!》。
陸川懷抱探究歷史真相的誠意,不止于呈現(xiàn)屠殺與強奸,更表現(xiàn)抵抗與反省。在他的電影里,暴力不是第一位的,仇恨也不是,寬恕也不是,直面人性才是。
這是中國的一位70年代生人與歷史的對視。中國的新生代已經(jīng)有了新的自信、自省意識和承受力,開始再次打開暗黑之盒,走進生死之城,發(fā)出生死之問,觸摸民族的傷、人類的傷。
中國電影,因陸川的勇氣和超然而進步。南京大屠殺,因《南京!南京!》而展開新的歷史與未來的思考空間。
今天之所以區(qū)別于昨天,恰恰是因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們心中(《與青春有關(guān)的日子》語)。今天,讓我們看陸川解讀的《南京!南京!》,看黑暗生命中的亮色,維以不永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