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試妻》劇照


嚴珊珊在《莊子試妻》中飾演婢女,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電影演員

黎北海
導語:
2009年2月19日至3月9日,香港舉辦了香港電影百年展;2009年3月13日晚上七點,翡翠臺播出了特別制作節(jié)目《影·話·百年》,由張堅庭主持,并邀請了曾志偉、吳思遠等嘉賓暢談香港電影的發(fā)展;2009年4月5日,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舉辦了“香港電影誕生百年之謎”的座談會;而即將舉行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據(jù)說也將以“香港電影百年”為主題……2009年的香港電影百年大慶,在各方的支持下陸續(xù)登場!
回首這百年之路,有過浮沉,有過輝煌或者低迷,還有更多的探索……
第一日:緣何百年——香港電影的百年路
“同年,美國電影商人賓杰門·布拉斯基(Benjamin Brasky)投資經(jīng)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成立,并開始在上海和香港攝制影片。就現(xiàn)在所知,亞細亞公司在上海攝制過短片《西太后》和《不幸兒》,在香港攝制過短片《瓦盆伸冤》和《偷燒鴨》。”——程季華:《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卷)》(P.16)
“在這里我覺得有二個問題(注:原文如此)值得說明一下,一是‘香港電影’的定義,我認為‘香港電影’的定義,必須是開設(shè)在香港(哪怕是開設(shè)時間不長,或只有一個辦事處)的電影公司出品。如果它的出品公司并不在香港,就不能說是香港電影。二是香港電影在一九零九年已有電影故事片(名叫《偷燒鴨》)的拍攝,可是它的出品公司卻是開設(shè)在上海的亞細亞影片公司,因此我沒把它作為香港出產(chǎn)的第一部故事片,而把一九一三年出產(chǎn)的《莊子試妻》作為香港出產(chǎn)的第一部故事片。”——余慕云:《香港電影大全(第一卷:1913-1941)·序言》
“由于《瓦盆伸冤》既無遺存,亦無人見證,實際情況無從得,如果因此而將之排除,不做計算,則《偷燒鴨》成為香港最早的電影,該片的拍攝年份是1909年,可以作為香港電影啟動的年份。”——李以莊:《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P.45)
以上所列的數(shù)條,是數(shù)位電影研究者對于早期香港電影的“第一部”的不同論述,盡管對于《偷燒鴨》是否算是第一部香港電影存在著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目前有記錄(香港電影人關(guān)文清曾經(jīng)撰文并在接受余慕云的采訪時表示他在美國看過這部電影)的、最早的、香港人參與的電影,只是在傳統(tǒng)的香港電影史的論述里,這部影片并沒有被認為是香港電影,倒是華美公司出品的《莊子試妻》被認為是“第一部香港電影”。
傳統(tǒng)結(jié)論歸傳統(tǒng)結(jié)論,學術(shù)研究的一個意義就在于拂去掩蓋在歷史表面的塵沙,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如果我們只是拘泥于前人的結(jié)論,那么所謂學術(shù)研究的意義,便已經(jīng)褪色了不少。
而近幾年中山大學教授周承人、李以莊夫婦倆對早期香港電影的研究,勇于打破了“誕生于1913年的《莊子試妻》是第一部香港電影”的“陳規(guī)”,就其中的一些問題找出相關(guān)的細節(jié)加以說明,并認為《偷燒鴨》才應該是第一部香港電影(按照評價《莊子試妻》是第一部香港電影的標準),這也得到了臺灣影評人黃仁、美國學者傅葆石等人的認同,前者稱“大部分中國電影史的開頭可能要改寫”,而后者表示“第一部香港生產(chǎn)的電影誕生于1909年,幾乎和上海生產(chǎn)的第一部電影同時”(《雙城故事:中國早期電影的文化政治》,第102頁)。
1、《偷燒鴨》
《偷燒鴨》這部影片的存在,是基本上被認同的,影片據(jù)載由梁少坡導演,而梁少坡、黃仲文及黎北海三人主演,影片由布拉斯基創(chuàng)辦的亞細亞影片公司出品,講述“一個又黑又瘦的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一個肥胖的賣燒鴨商販(由黃仲文飾演)的燒鴨,那小偷正在偷的時候(在偷燒鴨時有些詼諧動作),被一個警察(由黎北海飾演)捉住”(余慕云:《香港電影史話》,第一卷)。
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卷)中談到早期中國電影發(fā)展的問題,“1909年,法國百代公司也派攝影師到北京來拍攝風景片……同年,美國電影商人賓杰門·布拉斯基(Benjamin Brasky)投資經(jīng)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成立,并開始在上海和香港攝制影片”;而更早的是留學生程樹仁已經(jīng)在1927年的《中國影業(yè)史》中記載說,“前清宣統(tǒng)元年(西歷1909年),美人布拉士基在上海組織亞細亞影片公司(China Cinema Co。)攝制《西太后》、《不幸兒》,在香港攝制《瓦盆伸冤》、《偷燒鴨》”(轉(zhuǎn)引自周承人、李以莊:《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梢哉f,《偷燒鴨》是位于上海的亞細亞影片公司在香港攝制的故事片。(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末,愛迪生已經(jīng)派了攝影助手來亞洲各地環(huán)游拍攝當?shù)氐娘L景人情,其中路過香港時也拍了不少,后來被剪輯成《香港商團》、《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街景》等四個短片,這保存在法國的電影資料館中。不過這些屬于紀錄片或風景片。)
至于《偷燒鴨》的制作年份,也存在著一些爭議,如香港影評人羅卡在《黎民偉與早期香港電影制作活動的再考察》一文中考證推想是,“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六年,是布拉斯基在香港、中國大展宏圖的時期!锻禑啞贰ⅰ吨袊锩、《莊子試妻》、《瓦盆伸冤》、《漫游中國》等片都在這段時期拍制出來,也是不足為奇的”;不過,據(jù)筆者所讀的程季華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卷)中所說,布拉斯基的影片攝制于1909年到1912年之間,因為各地革命的影響,而觀眾對這些影片并沒有太多注意,于是,“就在1912年(民國元年)將亞細亞影戲公司的名義及器材,轉(zhuǎn)讓給給上海南洋人壽保險公司經(jīng)理依什爾和另外一個美國人薩佛”,此外還有不少的材料說明這個時期布拉斯基因為經(jīng)營不善而在1912年時轉(zhuǎn)讓亞細亞影戲公司返回美國,也正是他在途中經(jīng)過香港認識了黎民偉等而才有了后來的《莊子試妻》。以此來看,《偷燒鴨》攝制于1912年到1916年之間的說法還不大可信。
對于導演梁少坡,余慕云在《香港電影掌故》、《香港電影史話》(第一卷)中都有比較高的評價。
2、尋根《莊子試妻》
據(jù)陳柏生主編的《早期香港影史第一懸案——黎北海、黎民偉從影個案研究》的“作者按語”所說,因為要作為2003年10月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的“紀念黎民偉誕生110周年活動”的演講嘉賓,周承人夫婦以黎北海、黎民偉兄弟倆的早期在香港的電影活動為個案做了深入研究與考證,從而得出了一系列的結(jié)論,包括華美電影公司是美國人布拉斯基獨資的電影公司,《莊子試妻》完成于1914年而不是1913年,黎民偉與影片《漁光曲》沒有任何關(guān)系,黎北海是香港第一個集電影制片人、導演、編劇、演員于一身的人,黎北海以電影企業(yè)家、電影藝術(shù)家、電影教育家三重身份在早期香港電影中做出了極大貢獻等。(筆者在跟周承人夫婦聊天時,他們也一再的強調(diào)了黎北海的貢獻。)
這些考證確實無異于一顆“小型炸彈”,在學術(shù)研究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并影響到了將2009年作為香港電影的100周年紀念。其中,與《莊子試妻》緊密相關(guān)的制作公司華美是不是合資公司、是不是制作完成于1913年,這兩個問題尤其引人注目。
先說華美公司的性質(zhì)問題——究竟是布拉斯基與黎民偉合資還是布拉斯基獨資。
經(jīng)羅永祥的介紹,黎民偉才與布拉斯基認識并有了后來的《莊子試妻》,這是基本的史實。(在李以莊與黎錫、羅卡等人的爭議過程里,曾有人提出,既然當時拍攝《偷燒鴨》時黎北海已經(jīng)參與,為何不由黎北海介紹黎民偉與布拉斯基認識,而要經(jīng)過第三人羅永祥。筆者找了相關(guān)材料閱讀發(fā)現(xiàn),羅永祥認識布拉斯基是偶然的,且當時布拉斯基正在返回美國的途中,羅永祥當時不一定認識黎北海,另一種可能是黎北海不知道布拉斯基路過香港的確切時間,都有可能。)而根據(jù)程季華的記載,“在香港主持人我鏡劇社的黎民偉,對電影產(chǎn)生了興趣,經(jīng)羅永祥介紹,認識了由上海經(jīng)香港返美國的布拉斯基和萬維沙二人……最后妥協(xié):由布拉斯基等出資并提供必要的技術(shù)設(shè)備,利用人我鏡劇社已有的文明戲的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制片并發(fā)行。這樣,就拍攝完成了短片《莊子試妻”。這里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布拉斯基出資并提供必要的技術(shù)設(shè)備,二是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制作發(fā)行。而黎民偉在自述《失敗者之言——中國電影搖籃時代之保姆》中也明確說到,“《莊子試妻》一片拍攝,是由我們以‘人我鏡劇社’名義與華美公司訂約,凡演員、劇本以及一切服裝、布景、道具等,均由‘人我鏡劇社’供給。攝影、洗印、字母片、舟車費以及膳食由華美負責。影片所有權(quán)屬屬于華美,而‘人我鏡劇社’一次過獲得港幣幾百元的酬勞”,按照當事人黎民偉的這個說法,《莊子試妻》是布拉斯基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來攝制的短片,黎民偉等人只是一次性的獲得酬勞(兩者之間存在著雇傭關(guān)系),于是影片《莊子試妻》的版權(quán)也只是歸布拉斯基所有,而華美公司并沒有黎民偉的資金,不屬于合資公司。
其次是《莊子試妻》的制作年份。早在1927年鄒魯在所寫的《黎君民偉小傳》中提到,“民國三年,在香港試演《莊子試妻》允為中國自制電影影片之鼻祖”(轉(zhuǎn)引自周承人夫婦《影片<莊子試妻>考》),而鄒魯是黎民偉的摯友、國民黨的元老、中山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所寫的這個應該不假,而所說的“試演”更是反證了在影片《莊子試妻》里他是演員,假如是投資者的話這更有意義而會提到;再看黎民偉的日記,有“甲寅,與淑姬等擔任制《莊子試妻》影片,偉任莊妻,姬扇墳”這么的一條,并是列舉在“偉結(jié)婚”之后——黎民偉是在1914年1月11日結(jié)婚的(黎民偉在日記里也有明確的記載),而“甲寅”也即1914年,更何況黎民偉還曾寫詩贊美妻子嚴珊珊“三從兼四德”——當時盡管已經(jīng)成立了中華民國,但將女子從封建社會的三從四德中“解放”出來還要等上好幾年,五四運動后魯迅等人還專門撰文探討了“娜拉出走后怎么辦”的問題,按理說,在結(jié)婚前就跟著幾個大男人(包括一個外國人)在外面拋頭露臉拍電影(拍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是被視為是“下九流”的事情),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既然身兼“三從四德”之美又如何去做這樣的事呢?
由此可見,《莊子試妻》是在1914年攝制完成的影片,而出品公司華美公司也是一家類似于亞細亞公司的美人獨資的公司,只不過其是在香港設(shè)置。(而余慕云在編寫第一卷《香港電影大全》時,他對“香港電影”的看法是必須開設(shè)在香港的電影公司出品的作品,而不管這電影公司是外資獨資還是合資。)
3、“發(fā)現(xiàn)”黎北海
對于這位香港電影中的先驅(qū)者,黎北海,早在《偷燒鴨》、《莊子試妻》、《胭脂》等影片里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這個名字,如程季華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卷)里所說,“同時,他(注:黎民偉)還拍攝了根據(jù)《聊齋志異》中的《胭脂》改編的同名時裝影片,全片共八本,由林楚楚扮演胭脂,黎民偉扮男主角,黎北海編劇并導演,羅永祥攝影。影片完成后,于1925年春節(jié)在香港新世界戲院上映,賣座很好”。但在以往的很多史書里,黎北海都是作為黎民偉的附帶出現(xiàn)的,甚至可能被忽略不提,即使是2005年香港電臺制作的特輯“百年夢工廠”里,談香港電影的發(fā)展歷程,卻對黎北海幾乎是一筆帶過(2009年中央電視臺第十二套“人物”欄目重播這個節(jié)目,重新配音,并改名為“百年光影香港人”,但黎北海及《偷燒鴨》還是被隱沒在灰塵里)。這大概是因為黎民偉在二十年代中期到上海創(chuàng)業(yè)而引起更多人的關(guān)注,留在香港為香港電影打拼的黎北海則淡出很多正史家的視野(即使是三四十年代,很多上海電影人南下香港逃難,也還是認為香港是文化沙漠)。
第一位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論述黎北海的電影活動的是李以莊老師,她在2004年1月號的《明報月刊》中發(fā)表了這篇論文《香港電影先驅(qū)黎北!罚J為黎北海“是香港最早參加電影工作的先驅(qū)者之一”(《偷燒鴨》的扮演警察,《莊子試妻》由黎北海導演跟扮演男主角,香港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中編劇兼導演,當時的電影廣告也突出的稱他為“新劇大家”),“作為香港電影企業(yè)家,亦屬先驅(qū)之一”(與黎民偉、黎海山一起創(chuàng)建香港新世界戲院、創(chuàng)辦全華資的民新制造影畫片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開辦過‘香港’、‘聯(lián)華’電影演員養(yǎng)成所,畢業(yè)了三屆學生,為香港電影事業(yè)培養(yǎng)了不少優(yōu)秀電影人才”(如李鐵等)……隨后,李以莊老師又發(fā)表了論文《省港大罷工與香港影業(yè)重建——黎北海和他的學生們》進一步的補充說明了黎北海對于早期香港電影的貢獻。
隨后的2005年12月26日,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主辦了“黎北海逝世50周年紀念座談會”,由卓伯棠、余慕云、羅卡、周承人、李以莊等人出席(黎民偉的兒子黎錫沒有出席,但寫了文字稿讓盧偉力博士替讀)。座談會上還是有不少的爭議聲,尤其是對《偷燒鴨》算不算第一部香港電影這個話題,但對于黎北海的電影事業(yè),則有了一個比較中肯的評價,黎錫的發(fā)言稿中所談,“由于工人大罷工,使香港電影停頓了三年,1931年他(即黎北海)冒著風險,率先拍攝了《左慈戲曹》,為重振香港影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導演了香港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使香港電影進入有聲電影新時代”。
對于早期的香港電影而言,無論是《偷燒鴨》還是《莊子試妻》甚至是《胭脂》,都繞不開黎北海——但就目前所見的大部分中國電影史的論述來看,黎北海恰恰被忽略了,大概,很多早期中國電影史的開頭部分,都要“重寫”了。(值得一提的是,臺灣電影史的開頭部分,也被挖掘出了新史料,如陳飛寶編著的《臺灣電影史話》(修訂本)中,根據(jù)臺灣電影學者李道明所搜集的日文資料,說明1900年6月26日是電影首次在臺灣放映的日期,但在黃仁編著的《臺灣電影百年史話》中,他又找到了數(shù)則早在1899年8月、9月的《臺灣日日新報》刊登的“電燈影戲”、“自15日起推出新劇并放映電影”的廣告,推斷出早在1899年8月電影已經(jīng)傳入了臺灣地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