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女”、“燒錢男”、“非主流”……在這些詞語標簽后面,“90后”的真實面貌究竟如何?昨天,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發(fā)布的 《走近 “90后”———上海市青少年情感調查》動搖了大眾對于“90后”的不少固有觀念。
上網時“快樂指數”最高
報告主編黃洪基介紹,這份調查隨機抽取了本市2425名1990-1999年間出生的從小學五年級至高三的青少年,來自于滬上4所小學、4所初中和4所高中。調查顯示,滬上“90后”青少年生活是快樂的。在0-10分的快樂度評分中,“90后”在家里的快樂度為7.8,在學校的快樂度為7.6,在社區(qū)的快樂度為7.2,其中最快樂的時候是“上網時”,快樂度達到8.0。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90后”在不同生活領域中的快樂感變化趨勢不同,總體來看,學校快樂感隨年級升高逐漸下降,上網快樂感隨年級升高整體逐漸上升。尤其在初一到初二階段,家庭快樂感、學?鞓犯泻蜕鐓^(qū)快樂感都迅速下降。
預備班階段作業(yè)壓力最大
“脆弱”、“草莓族”等詞語常常成為人們貼在“90后”身上的又一標簽。但調查顯示,“90后”體驗到的壓力處于中等強度水平,主要來自于學業(yè)上,在0-10分中,取得5.8206的平均值,高于人際交往壓力和身高、外貌等生理壓力。其中,女生的學習壓力和生理壓力均超過男生,并且在學習壓力方面差異顯著。男生只在人際交往方面壓力比女生大。
調查還顯示,隨著年級升高,“90后”用來寫作業(yè)的時間越來越長,睡眠也在逐步減少,從五年級的9個小時減少到高三的不足6個半小時。其中,預備班的作業(yè)時間突然增長,甚至超過了初一階段,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90后”壓力突變期提前至了小升初階段。
“90后”絕大多數對父母的各方面情況非常關心。其中94.1%的孩子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對父母間的關系、父母的工作、父母的心理,選擇“非常關心”和“較為關心”的也分別達到86%、73.5%和73.2%。也就是說,“90后”非常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同時,他們重視家庭關系是否和睦融洽,主動感知父母工作的艱辛和不易,并且在意父母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心理變化。
但“90后”對父母關心程度隨年級的增加而呈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這是由于隨著年級增加,學習任務和壓力日益加重使他們與同學交往也日益增多和深入,因此,對父母的關注會相應減少。
八成學生為世博感到自豪
調查還表明,“90后”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和集體主義精神。 69.8%的人在奏國歌、升國旗時會產生神圣感;對世博會能在上海召開,81.2%的人內心感到很自豪。對闖紅燈、亂扔垃圾、破壞校園公共設施、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和乘車不給孕婦或老人讓座等不文明言行,“90后”選擇“非常生氣”和“有點生氣”的在7成以上。
在“90后”最討厭的社會現象中,其中位列前三名的分別是見死不救(34.2%)、吸毒販毒(31.4%)和貪污腐敗(27.6%)。黃洪基據此認為,“90后”并非道德意識淡漠、物質至上、拜金主義,他們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重視健康,講誠信、守規(guī)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