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經濟冬天已經過去,但接下來的春天會很漫長,甚至出現幾波寒流,所以,阿里巴巴仍將堅持電子商務低門檻策略,用服務和技術,幫助中小企業(yè)度過‘波動的春天’。”
1月4日,阿里巴巴公司CEO衛(wèi)哲向一萬多名員工發(fā)出新年寄語——公司將延續(xù)金融危機期間策略,將2010年定為“服務年”,繼續(xù)犧牲利潤,降低門檻,服務客戶。
阿里巴巴知情人士表示,由于判斷冬天已經過去,其內部針對是否維系去年的“援冬”策略,曾有過持續(xù)數月的討論。年終內部高層管理會最終確定,堅持援冬電子商務低門檻策略不變。
“低門檻”與高回報
“其實,剛剛過去的2009年是阿里巴巴的投資年。這一年我們幫助中小企業(yè)度過經濟寒冬,犧牲自己的利潤,投資客戶、投資員工、投資于技術……”阿里巴巴CEO衛(wèi)哲在內部郵件中寫道,“2009年終,內部高層管理會最終確定,2010年堅持援冬策略。”
該信息的公開,讓很多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和“誠信通”會員心中的石頭落了地。
事實上,自經濟出現回暖之后,購買電子商務服務的中小企業(yè)一度擔心,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企業(yè)會把服務重新提高到原有的高門檻。
在全球性金融風暴肆虐的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阿里巴巴推出一系列針對中小企業(yè)的“援冬計劃”:投資3000萬美元進行全球的市場推廣活動,推出 “救市”產品“出口通”;把出口服務門檻從5萬元人民幣下調60%,降至19800元人民幣;通過誠信通服務的移動性升級,使阿里巴巴對中國內貿市場的覆蓋率及縱深度不斷增強。
“2009年,因為我們投資技術,所以今天阿里巴巴擁有了一支1000人的技術工程師團隊;因為我們投資員工,所以新老員工年底一律加薪;因為我們投資客戶,中國供應商的‘狂風行動’,誠信通的‘春雷一號’,加上投資阿里軟件和投資萬網帶來的客戶,使阿里巴巴中小企業(yè)付費客戶數翻番。”
“2010年,我們要期待的是,在某月的某一天出現我們第100萬家付費企業(yè)客戶。”衛(wèi)哲稱。
不做“保姆”做“顧問”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此前曾表示:“我們可以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但我們一定是一家服務型公司。” 而2010年新年伊始,衛(wèi)哲思考的,正是如何讓阿里巴巴成為一家真正的服務型公司。
“服務年第一需要做的是:我們有危機意識,我們重新拾回我們的服務態(tài)度……”衛(wèi)哲在員工郵件中否定了一些忽視客戶需求和意見的員工行為,指出“2010年還要講究服務的方法。”
衛(wèi)哲解釋,阿里巴巴提出服務年,并不是簡單追求提高服務客戶的上門次數和電話回訪客戶的數量。
“阿里巴巴的服務理念一直是‘授人以漁’,通過我們的服務讓我們的客戶真正掌握電子商務。我們要逐步告別保姆式服務,成為客戶的顧問;我們要告別‘以我為主,按照我們的時間來安排為客戶服務’的慣性;要在客戶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最精準的服務。”這三個要求將成為2010年阿里巴巴對廣大中小企業(yè)會員的一種非正式承諾。
衛(wèi)哲強調,2010年要使每一次服務和每一次回訪能給客戶帶來真正價值,幫助客戶進一步掌握電子商務技能。
“看到這份郵件時,是我們新年上班第一天,希望新的一年我們不斷地摸索好的服務方法。更希望從新年第一天開始,我們重新找回為客戶服務的態(tài)度,大家要將客戶服務當作每一天的第一項工作。”衛(wèi)哲在2010年給員工的第一份郵件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