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帖人“中原小白”在與老人聊天

天寒夜深,老人仍在沿街賣氣球。
83歲老人賣氣球感動路人,網(wǎng)友發(fā)帖呼吁買氣球獻愛心,事態(tài)發(fā)展卻出人意料
“愛心帖”引發(fā)情感沖擊波
核心提示
幾天前,有網(wǎng)友在“中原小白”的博客中看到一條感人至深的帖子,稱一位83歲的老太太拄著拐杖在冷風中賣氣球,再苦也要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一份收入,她的堅強和精神令人敬佩!該帖被轉(zhuǎn)發(fā)到大河論壇后,引起眾多網(wǎng)友關(guān)注,有不少網(wǎng)友特意找到老人買氣球,來獻一份愛心……可是,昨天,準備去買氣球的人卻尋覓不到老人的身影,或許很多人不會想到,該“愛心帖”同時引發(fā)的還有一場情感沖擊波……
“買一個氣球,還老人一個愿望”
愛心帖引發(fā)熱議如潮
“時間:每天(大風天氣除外)凌晨1點前;地點:鄭州經(jīng)三路世紀聯(lián)華附近;人物:83歲的孫玉蘭老人;特點:小腳;手里拿了好多氫氣球,左手上纏滿了系氣球的繩子,另外還握著幾個小氣球,提著一個褐色的破布包,里面是她撿來的垃圾;脖子上掛著一個黑色的破得不能再破的小包;右手拄著拐杖;蹣跚而行。”
幾天前,有網(wǎng)友在大河論壇上轉(zhuǎn)載“中原小白”的博文“買一個氣球,還老人一個愿望”,帖子圖文并茂地介紹一位83歲的老太太不顧年邁、靠自己雙手自力更生的故事,還介紹了老人的家庭情況:老伴去世,3年前被在鄭州打工的孫女小麗(化名)接來,祖孫倆一起在棗莊租房住。孫女20多歲,由老人一手拉扯大,工資連自己的生活都維持不了。老人還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有病在身,一年前被老人接到鄭州治病,靠賣氣球為生;二兒子年輕時落戶到黑龍江,用老人的話說過著“要飯花子”般的生活,小麗是老人二兒子的女兒,等等。還列了老人的三個愿望:用賣氣球的錢給60歲的大兒子交房租,治;用賣氣球的錢去黑龍江看二兒子;用賣氣球的錢攢路費回趟周口老家,看一下自己70多歲的弟弟……老人的照片也發(fā)到網(wǎng)上,照片中的老人舉著氣球,一臉高興……
此帖一出,立即引起網(wǎng)友熱議、關(guān)愛如潮。截至昨天下午5時許,點擊量已超過1.4萬人次。不少特意找到老人買氣球的網(wǎng)友,還切實感受了老人的精神可貴:有人故意多給錢不讓老人找零,老人堅持要找;有人買氣球后再送給老人,老人堅決塞回來……老人的氣球銷量也比往常多了不少。在一所學校任教的“中原小白”還決定,本周末和同事學生一起去幫老人賣氣球……
此情此景,讓不少人在冬日里感受到無比溫暖。有網(wǎng)友感慨:茫茫人海,大部分人都是匆匆過客;繁華深處,細微之間方見人性至善。大部分人無力去改變這個社會,但很多事情我們做了之后感動了別人,也感動了自己!
“如果賣氣球影響到孫女,寧愿回家”
有顧慮老人打算歇業(yè)
這是一位什么樣的老人?網(wǎng)友的愛心讓她感受到多少溫暖?
昨天下午2時許,記者來到經(jīng)三路棗莊村口尋找這位賣氣球的老人,可沒能找到。說到這位賣氣球的老太太,棗莊村口的環(huán)衛(wèi)工和賣報人都嘖嘖稱贊:“她今年83歲了,耳不聾眼不花,精神頭也很好。”對方說,老人通常都在附近賣氣球,不過,一上午都沒見老人出來,他們也覺得很奇怪。
“我知道她在哪兒住。”一位熱心人帶領(lǐng)記者來到老人租住的一棟居民樓的403室。透過門縫,記者看到老人正在納鞋底。敲開門,屋里堆放著老人撿來的廢品,房頂飄著10多個氫氣球,問老人為啥沒出去賣氣球,老人說:“不賣了,我明天就準備回家。”聽得出,老人不太高興。
接下來,和網(wǎng)上帖子內(nèi)容差不多,老人喃喃地說著這么多年經(jīng)歷的酸甜苦辣,說到動情處,竟潸然淚下。老人說,困難時期,他們一家老小一個多月沒開伙,大兒子險些被餓死,好不容易借面回來給孩子喂點面湯才保住命……“給現(xiàn)在的年輕人講那時候的事,他們肯定覺得像講古書。”老人說,她年輕時體力活兒干得太多,落下腿疼病,后來生活好些,她在周口鹿邑老家還是一年到頭閑不住。孫女把她接到鄭州,想讓她享幾天福,可她閑下來總不習慣,也心疼孫女掙錢不多、每月還要交房租什么的,就想自己出去撿些廢品、賣氣球掙點錢。生意好時一天賣個六七個氣球,有時一天只賣一個,可多少掙點錢,她覺得很欣慰。
老人說,聽孫女說她賣氣球的事被好多人知道了,她并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可她相信給她拍照的白老師是好人。老人說,好多人的關(guān)注讓她和孫女有些不適應,她擔心別人會有一些說法,比如她這么大歲數(shù)還出去辛苦掙錢,是不是家人不孝順?
“孫女對我可孝順了,買的新衣服我都穿不完,是我自己閑不住。萬一因為這事影響了俺孫女的工作,我咋受得了?”老人感慨地說,自己就是勞碌命,一直在屋里歇著她會覺得像“坐牢”一樣難受,如果她賣氣球的事會影響到孫女,她寧愿回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