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在中小學開設地方課程《傳統(tǒng)文化》,有些學校在課程內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據(jù)《山東商報》昨報道,山東省教育廳近日發(fā)出通知,指各地中小學 由于甄別不夠,讓一些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流入校園,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通知要求慎重選擇學習誦讀內容,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三字經》等內容,要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字經》等經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其中精華與糟粕同在,讓中小學生囫圇吞棗地消化吸收,肯定不利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但教育部門以行政 命令形式禁止中小學推薦全文誦讀《三字經》等,卻失之生硬,甚至是一種懶漢思維。
這種思維,顯然是把具體經典割裂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精華,一部分是糟粕,并提倡閱讀精華部分、不讀糟粕部分,似乎這樣一來,就“取其精華,去 其糟粕”了。
其實每一種經典都是一個整體,往往是一個傳統(tǒng)價值體系,也是多種價值的復合體。對其進行非此即彼的分類、甄別,給這一部分安上精華的標簽,斷言 那一部分純屬糟粕,這根本就不現(xiàn)實。就拿《三字經》來說,全文僅僅1100多字,但從人性論說到人生觀、價值觀,從三皇五帝就到清世祖,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 傳統(tǒng)價值信息異常豐富。如果非要只讀“精華”,不讀“糟粕”,零零碎碎的,《三字經》就不成其為經典了。這種想法,跟以前編輯出版所謂“潔本”的思維是一 脈相承的。
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實是一種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論,而不是選擇閱讀材料的方法或原則。從哲學上講,認識的前提是接觸、感知和了解, 要正確認識傳統(tǒng)經典和文化,這些步驟一個都不能省略。只有全文閱讀,才知道精華在哪里、糟粕在哪里,然后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經典,全文閱讀從來不是危險所在,真正的危險在于我們沒有獨立思考與辨識的能力。學校作為教育機構,職責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引 導他們正確認識傳統(tǒng)文化和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決不是只讀精華、不讀糟粕,而是懂得思考和批判。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能力,結果就是教育的失 敗。(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