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洞是能人工產(chǎn)生和控制氣流,以模擬飛行器或物體周圍氣體的流動,并可量度氣流對物體的作用以及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一種管道狀實驗設備,它是進行空氣動力實驗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
射電天文望遠鏡的關鍵設備——超導成像頻譜儀的研制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我國第一臺自主研發(fā)的超導接收機1998年就已投入使用,在隨后的十余年間,一邊是天文觀測和研究人員利用這臺儀器做出了很多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一邊是那些儀器研發(fā)人員依據(jù)科研需求并結(jié)合現(xiàn)代科技進展做出使用效率有了20余倍提升的新接收機。如今,2010年投入使用的超導成像頻譜儀已經(jīng)顯示出它的威力,成為龐大的銀河畫卷巡天計劃中最重要的“畫筆”。而在我們的采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紫金山天文臺負責儀器研發(fā)的團隊,又在打造更精微的芯片。當十年期的銀河畫卷計劃完成后,接收機會不會再次更新?lián)Q代?答案似乎已不言而喻。
一臺好裝備,多年苦功夫。不僅建成一臺好裝備,需要花費多年苦功,利用這臺好裝備做出好成果來,同樣需要耗費苦功。想用風洞“吹”出個先進飛行器來,少說也要吹個幾千上萬次。想用超導成像頻譜儀給北半球天空中的銀河核心區(qū)域畫個肖像,時間規(guī)劃也是以十年為期。
然而,這樣的苦功夫也確有所值。高端儀器裝備的研制,與其所在領域的科研能力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中科院力學所和紫金山天文臺兩家單位,就正是在這樣的高端儀器設備研發(fā)過程中,站到了同領域的國際頂端水準上。我們也期待著,有更多的科研團隊,能像他們這樣,做出國際先進水準的科研儀器,讓我國的科研實力更加雄厚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