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報
世界十大交響樂團“圣彼得堡愛樂樂團”
SAIN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首次蒞臨廣州為亞運鳴響,詮釋最醇正的俄羅斯柴科夫斯基音樂
藝術指導和首席指揮——尤里·特米爾卡諾夫 Yuri Temirkanov
Artistic Director and Chief Conductor - Yuri Temirkanov
鋼琴:丹尼爾·馬祖耶夫 Denis Matsuev
時間:2010年11月24日(周三)
地點:廣州大劇院
票價: V.VIP(2680)、VIP(2280)、1680、1280、880、580、280
上半場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歌劇序曲《隱城基捷日傳說》 (時長:05'32'')
R-KorsakovOverture to “The invisible city of Kitezh”
拉赫瑪尼諾夫 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 (時長:待定)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2
下半場
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響曲(時長:待定)
Tchaikovsky: Symphony No.5
圣彼得堡愛樂樂團是俄羅斯歷史最悠久、最優(yōu)秀的交響樂團,也是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之一。歐洲音樂史上的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克拉拉·舒曼、安東·魯賓斯坦、斯托科夫斯基、高克等都與該團合作過;俄羅斯偉大作曲家鮑羅廷、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科薩柯夫以及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諾夫的許多重要作品也有該團首演。這種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包括肖斯塔科維奇的6部交響樂的首演。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去世前9天親自指揮樂團首演了他的《第六交響曲》;1918年4月24日,普羅科菲耶夫親自指揮樂團首演了他的《第一交響曲》(古典);而在1926年5月12日,肖斯塔科維奇的初啼之聲———《第一交響曲》在這里經由樂團演奏家之手呈獻給了聽眾,此后的35年間,肖斯塔科維奇將6部交響樂的首演都留給了圣彼得堡愛樂。從1938年起執(zhí)掌樂團達50年之久的指揮泰斗穆拉文斯基,將俄羅斯這支最古老的交響樂團一舉帶上了堪與西方的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等偉大樂團比肩的世界一流地位。
樂團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成立的圣彼得堡音樂協(xié)會。“十月革命”后,樂團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它與普通民眾的關系越來越近。1921年,彼得格勒愛樂樂團正式成立。正式命名后的彼得格勒愛樂樂團以艾米爾·庫泊為首席指揮。1924年,隨著這座城市名稱的變化,樂團也改名為列寧格勒愛樂樂團。1926年,尼古拉·馬爾科被任命為樂團的首席指揮。雖歷經多位指揮的執(zhí)棒,對這個樂團的發(fā)展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從1938年起掌權達40余年之久的指揮泰斗穆拉文斯基。穆拉文斯基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任期一直延續(xù)到1982年,前后歷時40余年。直到逝世之前,他都保持著與這個樂團親密無間的特殊關系。1988年穆拉文斯基逝世之后,尤里·捷米爾卡諾夫成為樂團新的首席指揮。蘇聯解體后,列寧格勒恢復其舊稱,樂團也從1991年起更名為圣彼得堡愛樂樂團。
尤里·特米爾卡諾夫畢業(yè)于圣彼得堡音樂學院,曾獲得全蘇指揮比賽第一名,1977年39歲時就被任命為基洛夫劇院的藝術總監(jiān)和首席指揮。而捷吉耶夫曾是他的助手,是在他離任后接管基洛夫劇院的。
1980年,特米爾卡諾夫出任英國皇家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引起國際樂壇注目。1987年,他帶BBC交響樂團訪問前蘇聯,不久又率領基洛夫歌劇院前往倫敦皇家歌劇院指揮《鮑里斯·戈杜諾夫》《葉甫根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1992年,特米爾卡諾夫被皇家愛樂樂團聘為首席指揮,2000至2007年被美國巴爾的摩交響樂團聘為音樂總監(jiān),還客席指揮過眾多世界一流樂團,如今還兼任莫斯科大劇院和丹麥國家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以及圣彼得堡每年廣場藝術國際音樂節(jié)的藝術指導。他說:“我的日程每年都在變化,但重點在圣彼得堡愛樂樂團。”
如今,在特米爾卡諾夫的指揮下,圣彼得堡愛樂樂團建立起一種特別富于俄羅斯傳統(tǒng)的合奏方式,演奏風格充滿激情,富有力度感,極為明凈,結構嚴整,毫無矯飾造作之感。樂團尤為擅長演奏俄羅斯傳統(tǒng)曲目,其中最典型、最具權威性的就是對柴可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維奇的完美詮釋。
附:
藝術指導和首席指揮——尤里·特米爾卡諾夫 Yuri Temirkanov
Artistic Director and Chief Conductor - Yuri Temirkanov
1988年,穆拉文斯基的學生尤里·捷米爾康諾夫成為樂團新一代的領導人
捷米爾康諾夫走過了與穆拉文斯基比較相似的道路。1961年畢業(yè)于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中提琴班,后進入伊里亞·穆辛教授的指揮班,隨穆辛完成了研究生學業(yè)。1965年在列寧格勒穆索爾斯基小歌舞劇院(與愛樂音樂大廳相望)首次演出。1966年獲1976年獲國家獎金和俄羅斯人民演員稱號。RCA唱片公司出版了他指揮的列寧格勒愛樂和英國皇家愛樂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的唱片,在國內可以見到,不過給多數人印象的應該是幾年前他在列寧格勒指揮幾年柴科夫斯基150周年誕辰音樂會,與帕爾曼、馬友友、諾爾曼同臺演出的情景。
吉米爾卡諾夫與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
吉米爾卡諾夫與圣彼得堡愛樂和郎朗合作錄制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
由著名的發(fā)燒唱片公司TELARC出品,
是郎朗最早的錄音之一。
鋼琴:丹尼爾·馬祖耶夫 Denis Matsuev
丹尼斯·馬祖耶夫(Denis Matsuev), 1975年出生于蘇聯伊爾庫次克(Irkutsk)的音樂世家。生涯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是1998年獲得第11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2005年推出首張個人大碟里,他直接挑戰(zhàn)20世紀鋼琴巨匠霍洛維玆(Vladimir Horowitz)技巧艱澀而輝煌的招牌曲目:李斯特“但丁奏鳴曲”&“梅菲斯多圓舞曲”,以及霍洛維玆改編自比才歌劇的“卡門主題變奏曲”等,同時擔任改編自羅西尼歌劇“塞爾維亞理發(fā)師”主題狂想曲世界首演。第二張,是挑戰(zhàn)鋼琴大師波里尼彈奏史特拉汶斯基的“彼得羅?”經典版本,第三張則在名匠楊頌斯的指揮下,演奏柴可夫斯基與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協(xié)奏曲,第四張專攻拉赫曼尼諾夫,并擔任新出土曲目的世界首演。
幾年之間,馬祖耶夫電光石火、青出于藍而更勝于藍的超技演奏,一年超過150場以上的演出邀約,足跡踏遍全大重要音樂廳:卡內基、英國皇家節(jié)慶廳、林肯中心、日本山多利廳等。逐漸從一顆耀眼的新星,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鋼琴家之一,被譽為繼基辛(Evgeny Kissin)、弗羅多斯(Arcadi Volodos)之后,重現俄羅斯鋼琴學派,下一位霍洛維茲的接班人。
樂評人Steve Smith“卡內基音樂廳”現場報導:當樂曲結束,聽眾滿心期待想看見從他指尖所冒出的濃煙。”——紐約時報
當今的天才─ 留聲機雜志
他的技巧令人嘆為觀止,極快速的速度,彈奏出鋼鐵般的精準和諧,或許我們已經找到了新一代的霍洛維茲 ─ 倫敦 泰晤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