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三任總經理的努力,西王村的“干部本地化”已經實現——不是說只用西王村人,而是干部都是西王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
出了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縣城,向北四五公里,就是西王村。說是西王村,其實早已看不到“村”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辦公大樓和現代化工廠。
在這個村,村民人均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從“搖籃”到“墳墓”所經歷的上學、工作、養(yǎng)老都不需要花一分錢。
國內有很多明星村,其經濟實力甚至可以超過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一個地級市,但一個村同時擁有4家上市公司,西王村無疑堪稱“中國上市公司第一村”。
上市初體驗——遺憾
西王村現在有4家上市公司,其中西王集團旗下3家,分別是西王置業(yè)(02088.HK)、西王食品(000639.SZ)、西王特鋼(01266.HK)。另外一家是西王村三星集團旗下的中國玉米油(01006.HK)。中國玉米油與西王集團的玉米油深加工等相關產業(yè),存在上下游關系,是一個合作共同體。
談到最初跨進資本市場,西王村黨委書記、西王集團董事長王勇用一個詞——“遺憾”來概括。
王勇原來是鄒平縣電業(yè)局的一個臨時工,1986年,36歲的王勇離開電業(yè)局當選西王村支部書記,開始在西王村創(chuàng)辦企業(yè)。
從1986年到2004年的近20年間,西王集團的步子都很艱難。最初搞的是一家油棉廠,實際就是榨棉籽油。后來1996年前后,從無錫輕工學院買了一個專利技術,投資了兩三千萬開始進行玉米的深加工。
王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技術是不錯,但產品不適應市場,因為成本太高,這使企業(yè)陷入了困境。“當時全村530多口人,130多戶,在這家企業(yè)的有70多戶。這70多戶聯名要求把企業(yè)賣掉,不搞了。”
王勇力排眾議,不同意賣掉企業(yè),而企業(yè)又需要資金發(fā)展,這個時候,王勇想到了資本市場。
當時,在山東省淄博市有一個產權交易所,企業(yè)可以在那里掛牌“上市”。在經過一系列的運作之后,王勇募集到了700萬元的私募,并準備好了在淄博產權交易所“上市”。
然而眼看還有一兩個月就可以掛牌了,卻趕上了全國范圍內清理交易所,淄博產權交易所被關停。王勇的第一次上市夢就此終結。
更大的遺憾還在后面,當時,山東省從已經掛牌的民營企業(yè)中選擇了4家,分別是淄博萬杰、臨沂江泉、煙臺南山、濰坊華泰,推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如果當初我也能掛牌,上市的名額中也可能有我。這4家企業(yè)在上市之后,很快發(fā)展起來了,這令我感受到了資本市場的力量。”王勇說。
上市再體驗——蝶變
雖然西王村到2005年12月才擁有了第一家屬于自己的上市公司,但真正進入資本市場卻是在2000年。
王勇告訴本報記者,在淄博掛牌未成后,他一直關注著資本市場。一位財經記者后來告訴他,北京一家叫做“先鋒糧農”的糧食系統企業(yè)擁有一個上市指標,但資產和業(yè)務還需要充實。
后來,王勇將玉米深加工企業(yè)中的優(yōu)質資產剝離出來,參股先鋒糧農,并于2000年9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這次上市,讓王勇甘苦參半。在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之后,作為上市公司第二大股東,如果自己再發(fā)展玉米深加工,就構成了同業(yè)競爭。而上市公司更多的關注點其實在房地產方面,對玉米深加工的興趣并不大。這讓王勇感到了“掣肘”的難言之隱。最終,王勇還是退出了先鋒糧農。
對王勇來說,此次最大的收獲無疑是上市前后帶來的頭腦風暴。這個過程,使得西王集團實現了從村辦企業(yè)到規(guī)范的現代企業(yè)的蝶變。
上市之后,北京方面派來了一個十七八人的團隊,接管管理、培訓、經營等各項工作。雖然是上市了,但當時村民和員工并不理解,還是以為這塊資產仍然是自己的。
王勇的態(tài)度很明確,對北京來的管理團隊,充分授權。他說:“你們有兩把‘尚方寶劍’,一是上市公司董事會賦予你們的,二是我西王這邊賦予你們的。除了財務需要分開之外,西王集團的人員培訓、管理,我都全權給你們。”
在這之前,王勇已經切身感受到了“外來和尚”的重要性。他一共請過三任總經理,每任總經理帶來的頭腦風暴,都讓西王人受益無窮。“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西王的今天。” 王勇說。
早在與先鋒糧農合作之前,王勇已經聘請過一位總經理。這位總經理來自河南蓮花味精,是河南省優(yōu)秀青年企業(yè)家。當時西王集團很困難,但他與他的團隊來了之后,很快就將資產盤活了。
第二任總經理來自北京,是北京肯德基連鎖店第一任總經理。“他的管理模式是美國式的。他的思路是:我套好了車,你只管往前拉,別問別的。”王勇說,“這種管理模式,雖然束縛員工的創(chuàng)造性,但經過兩年,紀律性是樹立起來了。”
第三任總經理到任后,王勇給了他兩個任務:一是發(fā)揮團隊精神;二是開展干部的本地化培養(yǎng)。
通過三任總經理的“外腦”熏陶,王勇的“干部本地化”目標已經實現。他告訴記者,干部本地化,不是說只用西王村人,而是干部都是西王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F在,四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很多不是西王人,但他們都是西王培養(yǎng)出來的。
上市終體驗——“上癮”
2003年,從先鋒糧農退出后,王勇就開始考慮自己上市,而當時在內地獲得上市資格需要很漫長的過程,于是他選擇了去香港上市。
王勇說:“在香港紅籌上市,西王是山東省第一家。當時國內資產轉移到香港很難,建行在香港設立了建銀國際,還未獲得執(zhí)照。但建行當時給了建銀國際5個億的額度啟動資金,可以幫助內地企業(yè)作為過橋資金在香港上市。我們瞅準了這個機會,將大額存單存在內地建行,從建銀國際獲得過橋資金。這在當時是有政策方面的突破的。”
2005年12月9日,西王糖業(yè)(后更名為“西王置業(yè)”)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資6億多港元。
西王食品則是在國內借殼上市的。王勇告訴記者,除了資本市場考慮,還有廣告效應。因為食品最終是要走向市場終端的,為此,每年光推廣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不如做成上市公司,每天都讓人看到。
